全自動固相萃取儀作為現代實驗室樣品前處理的關鍵設備,能夠顯著提升凈化效率、方法重現性與人員安全性。然而,面對市場上功能各異、價格懸殊的機型,如何根據實際需求科學選型?本文從六大關鍵參數出發,提供系統化選型指南。
1.通量與樣品位數
若實驗室日均處理樣本少于20個,單通道或6位機型即可滿足;而環境監測站、藥企QC部門等高通量場景,則需選擇支持24位、48位甚至96孔板格式的高通量系統。注意:通量越高,對液體處理精度和軟件調度能力要求也越高。
2.萃取模式靈活性
優質Auto-SPE應支持多種SPE柱規格(1 mL–60 mL)、盤式萃取(SPE Disk)及定制化方法。部分機型還兼容μElution(微量洗脫)模式,適用于痕量分析。
3.液體處理精度與重復性
關鍵指標包括移液精度(CV<2%)、流速控制范圍(0.1–10 mL/min可調)及負壓/正壓驅動方式。正壓模式更適合高粘度樣品或堵塞風險高的基質(如血液、污泥)。
4.自動化程度與集成能力
理想設備應實現“上樣–活化–淋洗–洗脫–濃縮”全流程無人值守,并可與氮吹儀、在線濃縮模塊或LC-MS系統聯動。部分機型支持機械臂自動更換SPE柱,進一步減少人工干預。

5.軟件與合規性
對于GMP/GLP實驗室,必須選擇符合21 CFR Part 11要求的系統,具備用戶權限管理、審計追蹤、電子記錄導出等功能。界面友好性也影響日常操作效率。
6.維護成本與耗材兼容性
評估設備是否支持通用品牌SPE柱(避免廠商綁定)、管路是否易清洗、密封件壽命等。長期來看,低維護成本比初始采購價更重要。
舉例而言,某食品安全實驗室需檢測果蔬中農藥多殘留,建議選擇具備24位通量、正壓驅動、兼容HLB柱、帶方法庫的Auto-SPE;而臨床實驗室處理血漿樣本,則更關注低體積洗脫精度與防交叉污染設計。
總之,選型不應盲目追求“高配”,而應圍繞樣本類型、分析目標、法規要求與預算進行綜合匹配。一次科學的全自動固相萃取儀選型,將為實驗室帶來數年的高效與穩定運行。